[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陶震]编者的话:当地时间8月16日,随着美国总统拜登签字落笔,总价值为7500亿美元的《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正式生效。在这一揽子缓解美国高通胀经济环境的立法中,有超一半金额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对新能源汽车的专项补贴更是成为其中要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法案相关条款中并未明确提及中国,但在可获得补贴车型的条件中,美国却设定了一系列“排外”条款,以此保护并新建基于美国及其“伙伴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打压排挤中国等在产业链上下游拥有先发优势的“外国受关注实体”。目前,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整车和动力电池产能、关键原材料生产加工等领域均领先全球,《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能否帮助美国摆脱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依赖?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否会受这些限制条款影响而向美国迁徙?中国建立起的比较优势是否会因此被削弱?《环球时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没有中国原材料,美国造不出电池”
为实现拜登提出的到2030年电动汽车占当年美国所有新车销量一半的目标,《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通过财政补贴拉动美国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力度空前。《环球时报》记者整理法案条款后发现,该法案对美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刺激政策主要聚焦在三大方面:一是扩大补贴规模;二是刺激中低收入人群购车;三是在高度全球化分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美国再次拿出了保护主义条款,欲用“排中”的方式促进汽车制造业回流,加速本土产业链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