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体世界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原创】打铁还需自身硬,论锂电企业之间的专利诉讼

   2021-09-24 中国粉体网5730
导读

中国粉体网讯 9月16日晚,国内三元锂电正极材料龙头企业——容百科技发布涉诉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比利时优美科公司(Umicore)起诉的《民事诉讼状》。 优美科称容百科技S85E型产品侵犯其ZL20

中国粉体网讯  9月16日晚,国内三元锂电正极材料龙头企业——容百科技发布涉诉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比利时优美科公司(Umicore)起诉的《民事诉讼状》。 优美科称容百科技S85E型产品侵犯其ZL201580030857.0号名称为“具有优异的硬度强度的正电极材料 ”专利。




其实早在2020年9月23日,容百科技就曾称,优美科公司就S6503型产品对公司发起专利诉讼。




容百科技此次公告中首先强调,本次诉讼涉及公司产品为公司 811 系列三元正极材料产品,系公司独立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利益驱动下的专利诉讼




由于动力电池领域存在的巨大市场利益,近年来纷争不断。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快速崛起,与之相关的专利诉讼也成为厂商之间竞争的重要方式。




2021年7月21日,有消息称,宁德时代已正式起诉中航锂电专利侵权,诉后者涉嫌侵权范围覆盖其全系产品。公司相关人士称“宁德时代已就中航锂电专利侵权案递交起诉书,案件已受理。涉案专利涉及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此次涉嫌侵权电池已搭载在数万辆车上。”




2020年2月24日,德国电池制造商Varta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联邦地区法院对Amazon、BestBuy和Costco提起专利侵权诉讼,Varta称被告正在出售或要约出售带有侵权微型电池的进口产品,包括在无线耳机等产品中发现的来自中国EVE Energy的电池。




2020年1月,福建省人民法院受理宁德时代起诉塔菲尔新能源专利侵权一案,涉案标的为1.2亿元,涉及电池防爆相关专利。宁德时代要求塔菲尔停止制造、销售和许诺销售侵害宁德时代专利权的电池产品,并赔偿相应损失。4月,宁德时代再次将塔菲尔告上法庭,在福州中级人民法院向塔菲尔新能源提起了4项专利诉讼,4项专利涉案标的达8000万元。




2019年4月30日,LG化学及其美国分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SKI提起诉讼,指控SKI通过雇用其前员工以盗用其商业机密。作为反击,6月10日,SKI宣布将在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起诉LG化学,要求LG化学针对无端指责SKI的行为进行道歉和赔偿,并要求LG化学方面赔偿10亿韩元。随后两年中,双方多次交锋后最终达成和解,SK最终向LG化学支付了2万亿韩元的赔偿金。




人才与技术的背后是竞争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提升,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在变化。”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表示,现在多数车企都在实行供应商多元化策略,未来二三线电池品牌会有更多机会进入不同车企供应链,向第一或第二梯队迈进。在此过程中,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很可能通过专利和知识产权去限制跟随者。




锂电池知识产权领域存在故意侵权和非故意侵权两种情景:一种是企业直接仿制或改良别人的专利技术;另外一种源于技术人员的正常流动,但其设计思路没有脱离此前框架,落入到老东家的专利权利范围。目前锂电行业内大量存在“挖人”或“带技术入厂”的现象,以达到快速获取技术的目的。同时,通过购买友商产品进行对标分析、做逆向研发的做法也普遍存在。




“任何一个快速发展行业的知识产权问题都较为突出。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企业把竞争重点放在技术和市场上,知识产权诉讼是市场和技术竞争的外延,必然会出现交锋。”北京超凡知识产权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数据与咨询事业部副总经理蒋涛称,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明显感受到锂电池领域的知识产权诉讼案呈增长态势。




打铁还需自身硬




近年来,随着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加速走出国门,海外未知的侵权风险亟待得到关注。企业出海前需进行专利风险排查,技术发展存在偶然性和必然性,就某个方向研发,可能进行了同样研究,只不过国外率先一步。有些侵权风险是未知的,“走出去”更要处理好合规问题。




同时,如何保护好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国内企业海外专利布局存在不足,海外申请专利数量往往低于其专利总量的10%,甚至更低。对比日韩电池企业在中国、欧洲、美国市场大量专利布局,我国企业专利意识还有待提高。如果我国产品出口国外,没有专利保护,会有被仿制的风险。




由于欧美、日韩等企业利用自身技术先发的优势,堆砌起了锂电池核心专利的高墙。而且外企申请的专利多是基础性专利,也是国内企业在研发、生产的过程中,难以绕开的专利,这使得国内企业在知识产权竞争和市场竞争上陷入被动局面。




单从数量上看,我国锂电池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但缺少高价值的核心专利。我国锂电领域研发起步较晚,在一些基础技术尤其材料方面缺乏核心专利,受制于外企,这种情况在下一代锂电池材料研发上依然存在。先进材料技术的研发往往需要长时间投入,且要承担失败风险,大部分企业对此都难以承受。




此外,大部分研发资源集中在科研院所,而科研项目又难以与市场需求对接,导致成果与市场脱节、技术以模仿和改进为主。因此,我国企业难以产出核心技术和相应的高质量专利。




提高产权保护意识




可以预见,随着锂电池行业快速发展,相关产权纠纷会越来越多。如何保护好企业知识产权、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是当前行业发展的必答题。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持续花费了大量资金,相比之下,科研投入特别是基础材料、基础设备、基础零部件等方面的投入较少,亟待制定发展规划,突出研究分析‘卡脖子’专利与风险。”北京资源强制回收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曹国庆建议,行业可以建立动力电池知识产权联盟,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在有关专业部门的指导下,由骨干企业、行业工程技术中心、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参与分工合作,加快提升锂电池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创新整体水平,并建立专利技术和人才管理交流机制。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实加强锂电池行业知识产权保护:首先,深化证据保全制度规则,降低举证阶段的难度和维权成本;其次,建立知识产权特别审理程序等,提高审理效率,缩短审理周期;最后,加快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出台,切实服务企业维权需求,解决企业维权举步维艰的困境。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pownet.com.cn/news/show-850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