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体网|石英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飙升 是否该“缓口气”

   2017-11-03 850
导读

2017年,对整个动力电池产业来说是市场规范和产业格局渐趋成型的一年,也是经济转型、行业发展的转折点。 但是对市场参与者而言

       2017年,对整个动力电池产业来说是市场规范和产业格局渐趋成型的一年,也是经济转型、行业发展的转折点。

       但是对市场参与者而言,却是充满变数的一年。补贴和能量密度挂钩以后,三元路线成为市场主流,动力电池的比容量开始不断飙升。随着行业趋势的深化,企业间的比容量竞赛开始成为赢得市场的关键。


       相比于去年,客车的系统能量密度从90wh/kg,提升到130wh/kg;乘用车的系统能量密度从85wh/kg,最高提升至150wh/kg。尽管多数电池的比容量已超出最高补贴标准,但在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速度仍然有增无减。


       各大电池厂商为抢占先机,纷纷加快其新产品的研发进度,以每年一款、每款50wh/kg的能量密度提升速度来更新电池。


       一位技术出身的电池高管谈到,国内的车用动力电池使用的都是方形和软包这种大电池,这两种型号并不像圆柱电池技术那么成熟稳定,电芯能量密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存在安全性下降的风险,电池企业太急于追求提高电池比容量,很可能会拿一些不太成熟的材料和技术直接往电池上装。


       国轩高科工程研究总院副院长杨续来也指出,现在乘用车140瓦时每公斤以上的系统,它的安全性,正常情况下报告各方面是可以的,到后面的性能怎么样,也有待市场整体方面的检验。


       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过快,一方面对电池厂商的技术水平提出越来越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倒逼电池企业转向三元电池的研发和生产,而此前多数企业是主做磷酸铁锂的,在三元电池的研发上投入有限。


       电池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许多电池企业突然开始做三元,其实有很多的路要走。而电池研发也有一个较长的开发和验证周期,通常电池开发做一个循环测试都要8个月的时间,验证周期更是高达几年。如果按目前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更新速度,产品不可能充分验证之后再投入市场。


       因此产品能否经受住市场检验,尚属疑问。同时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也会加剧电池企业的经营成本压力。动力电池更高的能量密度,意味着电池材料体系向着高镍、NCA体系发展。现在电池厂商基本上每年都要开发一款新电池,那么材料体系要重新设计,产线也要改造,设备也要更新。本来可以使用10年的设备,现在最多只能使用3年,带来大量的投资浪费。


       其次新产品没有充分的时间来验证测试就投入市场,合格率肯定会有所降低。现在电池系统的质保期为8年,8年内出现问题要为客户置换,置换率高了,成本自然随之增加。必然与补贴退坡和原材料价格奇高带来的成本压力形成合力,不利于动力电池市场的良性发展,也为动力电池降成本的大趋势带来诸多障碍。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普遍在200wh/kg左右,从国内电池技术的成熟度来看,把电池做到200wh/kg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程度。汽车行业是一个良心工程,攸关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每一次技术的提升还是需要一个踏踏实实的夯实阶段。提高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并非只有提升能量密度一途,车企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加速电池车的轻量化和平台化生产,共同助力电动车续航里程的提升。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pownet.com.cn/news/show-751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