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导语: 德国经济90%以上的原材料供应都依赖进口。这些原材料的进口很多只来自少数几个生产国。通常这些国家都不是很民主国家。在这方面,供应风险有时非常高,包括稀土、锂和镁等矿物原料的情况也是如此。确保原材料进口的安全经济政策可以采取各种措施。例如,欧洲买家可以捆绑采购关键原材料,以对抗少数供应商的市场力量。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进口多样化的潜力。还应重新考虑储存问题,并以强制性最低储备作为补充。从长远来看,通过更多地利用回收机会和在国内扩大矿物原料的开采,可以减少原材料的进口。最后,应启动技术创新,以取代原材料的进口。这些措施应该尽可能在欧洲层面进行协调。
2022年的事件清楚地表明,原材料的供应可以作为政治杠杆。
几十年来,似乎有两个不同的世界: 世界原材料市场和国际政治。即使在冷战期间,苏联也曾可靠地向西方 "敌人" 出售原材料。
这种可靠性不再适用,因此政府和企业的负责人都知道,必须做出更多努力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
在德国使用的所有原材料中,以原材料的价值来衡量,进口的份额远远超过90%。因此,商品安全意味着在短期内确保这些原材料的进口。这些原材料大多从世界不同地区进口,包括从欧洲角度看不被认为是可靠供应商的国家。
在对乌克兰的战争过程中,这一点在天然气和石油方面已经变得非常明显。然而,以进口份额来衡量,这在更大程度上也适用于矿物原料。
欧盟委员会评估许多矿物原料的供应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自2011年以来,欧盟委员会每三年都会制定一份 "关键原材料" 清单,进行盘点。如果满足两个标准,一种原材料就被认为是关键的。一方面,原材料必须具有经济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其供应必须被评估为有风险。重要性主要涉及现代技术(如半导体、电池技术或航空航天)的原材料。在供应风险的情况下,供应的意愿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国家位置、运输手段和路线,以及供应商之间缺乏竞争。
在考虑的83种商品中,有30种被认为是关键商品。其他的也不是不重要,但不那么关键。例如,黄金在这两个方面都被认为是不重要的,而白银受到的风险很低,但却很重要。柚木受到供应风险的影响,但被评估为经济上不太重要。关键组别尤其包括稀土,以及镁、锂、钴和铝土矿。
欧盟和德国政府准备采取措施加强原材料安全
为了应对新的全球经济环境,欧盟委员会宣布了2023年春季关键原材料的行动计划。这可能比以前的建议更具体,并超越了以前的方法,包括进口的多样化。德国政府也在考虑采取国家措施。
短期措施假定关键原材料的进口将是必要的。供应商基本保持不变,数量甚至可能增加,例如为应对能源转型。这仍然留下三个不同的措施。
一种方法是将需求捆绑,以抵消少数供应商的市场力量。另一个措施是供应国更加多样化,这往往会减少个别供应商的权力,也会在供应商违约的情况下缓冲进口下降。最后,强制性最低储备可以暂时保证供应安全。
从长远来看,可以通过三项措施部分替代原材料进口来提高原材料供应的安全性。这些措施包括改进回收利用。这可以通过加强努力来实现,如改善法律规定的回收配额。此外,可以更多地利用自身的生产可能性。最后,可以促进技术革新,减少甚至完全取代关键原材料的使用。
欧洲层面的协调行动和原材料的联合采购是有利的
对于上述六项措施,如果欧盟国家能够合作,对德国是有利的。
在比较德国和欧盟之间对原材料进口的依赖性时,这一点就很明显了。在27种关键原材料中的14种(来自欧盟的清单),德国和欧洲都百分之百地依赖进口,而其他三种则分别超过95%(图1)。
此外,有七种原材料德国完全依赖进口,而欧盟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最高达80%。这就使得德国和欧盟有两种原材料需要进口50%到80%。只有在硼酸盐的情况下,德国的依赖性比欧盟低。
总之,德国只有在一种原材料的依赖性低于欧盟,但在七种情况下,欧盟更独立。这种不对称性同样适用于大多数其他欧盟国家,这为欧洲合作创造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