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工信部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结束公示,全国共20个集群入围,我省占据4席,至此,我省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达到10个,总数居全国第一。
当前正处于我国产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的窗口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高质量产业集群,成为推动产业转型提质的“加速器”,在汇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生态、稳固产业链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华日报《经济周刊》推出特别策划,陆续对10个集群进行深度报道,敬请关注。本版统筹 杭春燕
常州市新型碳材料集群
从“十年不鸣”,到“拔节成长”
□ 本报记者 许海燕 沈佳暄 姚政宇
翻开常州地图,南边的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石墨烯产业风起云涌;目光由南向北,长江之滨的常州国家高新区,同样浪潮澎湃,碳纤维“硅谷”势头正猛。在常州这方热土上,如今已形成了“南有石墨烯、北有碳纤维”的产业发展格局,近2000家新型碳材料企业在新赛道上拔节生长、蓬勃壮大。
今年以来,常州市先后获批江苏省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和江苏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这也是常州首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常州市今年唯一获批创新联合体。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并不意外,事实上,常州已在碳材料领域耕耘多年。2021年,常州市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被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何碳材料产业能遍地开花,成为常州向“新”而行的又一落子?跻身“国家队”,常州靠的是什么?常州如何持续擦亮“东方碳谷”产业名片?
甘坐“冷板凳”,拼出“热产业”
石墨烯产业规模全国第一,高端碳纤维制备规模全国第一,碳纤维复合织物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拥有全国实际产量最大的石墨烯粉体制备企业,产品屡次打破国际垄断……如今在全国的碳材料版图上,常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角。一连串的“第一”“最大”,让常州收获了“东方碳谷”这个响当当的名号。
常州市工信局先进制造业推进处处长周忆峥坦言,近几年碳材料产业可谓热门,入局者前赴后继,然而把时间拨回十多年前,刚在中国展露苗头的碳材料产业赛道上颇为冷清。而独具慧眼的常州,正是在那时便选择毅然加入,抢先布局这片“处女地”。
提起常州超前的眼光,常州富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颜翰琳感受良多。“2010年,石墨烯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走进公众视线。常州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潜力,短短一年之后便开始引进、扶持石墨烯企业,并为企业搭建起创业创新平台,打造良性发展生态。”颜翰琳说。事实上,早在2008年,常州就勇闯无人区,在全国率先布局新型碳材料领域相关产业。许多和富烯科技一样,目前掌握着国内外一流科技的碳材料公司,也正是从那时起决心投身碳材料这一新兴行业。
开辟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要面对荆棘,更要忍受孤独。“新型碳材料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研发投入大、失败风险高,这一特点也意味着选择了碳材料,就必须要做好‘十年磨一剑’的准备。”用周忆峥的话说,十多年来常州碳材料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诠释了常州“懂得、舍得、等得”的创新定力,与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淡定从容。
2013年,江苏先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常州,公司董事长武德珍介绍,企业的核心产品是高强高模聚酰亚胺纤维,然而聚酰亚胺纺丝工艺和装备问题一直都是业界难题。近十年的时间里,武德珍带领团队聚焦这一高难度课题,发明出一体化连续反应纺丝工艺,突破了高强高模聚酰亚胺纤维制备的瓶颈,并建成全球首套年产30吨和100吨规模的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生产线。
“我们在2019年才开始实现销售,从去年才开始有盈利,目前企业仍处于高投入阶段,刚刚走过了求生存的过程。”武德珍回忆起十年创业路,不禁感叹,“常州陪着我们一起走过了漫长的等待期,十年了,企业只是将将能够‘活’下来,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没感觉到政府嫌我们走得太慢,反而给了我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同样的等待也发生在碳纤维的龙头企业——中简科技身上。“从2008年团队落户,到2019年创业板上市,过程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万分曲折。”常州滨开区管委会副主任赵文君说,企业前六年产出为零,靠着政府一次次“输血”,才一次次“起死回生”。“如今,中简科技仍保持着初心和韧劲。回看十年如一日的等待,很值得。”赵文君说。
在“做出容易做好难”的碳材料领域,常州终于等来了腾飞。“目前常州已打造出‘南有石墨烯、北有碳纤维’的产业发展格局,集聚相关企业近2000家,大中小企业群雄逐鹿,在各自的领域攻坚突破。”江南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张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