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科学家发现可追踪燃煤活动的纳米级颗粒物

2017-08-14 14:581120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毅等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Hochella等合作,发现一种新型的次生Magnéli相氧化钛在煤灰中广泛存在,并具有潜在的生物毒性。这种新型纳米颗粒物的发现不仅可以作为指示器示踪全球的煤燃烧活动,而且对于了解燃煤引发的人类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发表在日前出版的《自然—通讯》上,被选为当期热点文章并获相关专家推荐。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30万例过早死亡与PM2.5相关,尤其是其中富含的超细颗粒物纳米级颗粒物,可以穿透肺泡,转移到血液,进而损害包括心脏和大脑在内的人体其他器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型纳米颗粒物,其在透射电镜下显示出具有独特条纹的超细结构。该纳米颗粒物是一种在自然界中极其罕见的氧化钛的氧缺失形态——Magnéli相。经过详细的识别和分类,进而对各个形态进行准确的晶体结构鉴别,研究人员确认了该Magnéli相是一种典型的次生纳米颗粒物,并认为其可能与人类活动及燃煤密切相关。


       为了揭示该次生纳米颗粒物的形成机制,研究人员通过多次尝试,最终模拟煤燃烧微环境合成了Magnéli相,证明了其源自煤炭中的TiO2,且在煤的燃烧过程中产生。研究者进一步测试了该类次生纳米颗粒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这类Magnéli 相的氧化钛在环境中高度稳定,因此可用作环境示踪剂来追踪和评估全球的燃煤活动。同时,研究者通过对斑马鱼胚胎的毒理学实验发现,纳米级Magnéli相氧化钛有着不同于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物的光致毒途径,它们在没有光照刺激的条件下更具有生物毒性。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同类
贺州探索构建国内首个高端碳酸钙循环产业链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贺州讯(记者 骆怡 夏晓云 通讯员 陶建伟)12月初,在贺州市旺高工业区,广西华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宽阔的厂房里,一台目前贺州最大的立磨机正全速开动,将矿石研磨成粉体,再经过进一步加工,成为超

0评论2024-12-3151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