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贵州万山:从汞矿遗址到旅游景区

2017-01-02 14:201830
     告别矿洞15年的李远军又回来了,只不过这次不再当矿工,而是景区保安。

    “工作地点没变,但环境和收入完全变好了。”从小在贵州万山汞矿长大,48岁的李远军说起往事,难掩激动。

    万山朱砂历史源远流长,有着“中国汞都”之称,作为迄今中国发现的开采时间最早、生产历史最长、发展规模最大的汞矿遗址,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回忆往昔盛况,李远军说:“当时每天上千人劳动,有3个分矿、18个坑口同时作业。”但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生产基地,却黯然退场。2001年,贵州汞矿因资源枯竭,被宣布政策性关闭。

    “所有矿工一次买断自谋生计,我们就下岗了。”在此之后,李远军和工友们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离开家乡,南下广东做活。

    去年回家过年,李远军得知以前废旧的汞矿遗址已被开发成了旅游景区。“今年3月份,我们50多名老矿工到景区上班,现在月工资有两三千元。”

    2015年7月,万山对汞矿遗址实施整体连片开发,提出建设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如今,970公里人工采矿坑道变身光怪陆离的“时空隧道”、关闭多年的汞都电影院就地重新开张、陡峭险峻的矿山悬崖架起了惊险刺激的玻璃栈道……曾经的采矿基地,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神秘的旅游景点。

    为了实现旅游兴业目标,景区还采取“旅游+商业”模式,将一些门面、摊位免费提供给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营,带动周边农户一起致富。

    据介绍,朱砂古镇自今年5月正式迎客以来,已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吸纳、带动近千人就业。在国庆期间,每天售票游客都在1万人次以上。

    记者在古镇内看到,仍有工人在险峻的山腰施工,打造吊桥、滑索、云雾天台等新景点。而昔日闲置的矿洞内,通过雕塑与灯光的打造,极大地还原了采矿、选矿和冶炼之景。

    “资源挖完了,资源下面的文化还在。而文化恰恰是旅游业的‘根’与‘魂’,两者相互融合,能产生1+1>2的效应。”万山区委书记田玉军说。

    万山区区长张吉刚说,“千年丹都·朱砂古镇”这一旅游品牌将为游客献上独具特色的旅游盛宴。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同类
贺州探索构建国内首个高端碳酸钙循环产业链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贺州讯(记者 骆怡 夏晓云 通讯员 陶建伟)12月初,在贺州市旺高工业区,广西华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宽阔的厂房里,一台目前贺州最大的立磨机正全速开动,将矿石研磨成粉体,再经过进一步加工,成为超

0评论2024-12-3151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