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一块航天玻璃的“极限突破”

2023-07-27 12:01330

 

厚度只有0.03毫米,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三分之一;不仅能弯曲成筒不断裂,而且能承受几百摄氏度的瞬间温差交变……这是我国最新研制成功的高强度高透光抗辐照玻璃盖片,实现了我国航天特种玻璃领域的又一项重大技术突破。



航天玻璃是航天器不可或缺的“护身铠甲”。从只能依赖进口到牢牢把技术握在自己手里,厚度从0.1毫米降到0.03毫米,航天玻璃制造工艺突破国外垄断,不断实现极限突破,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位于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星箭公司熔制车间内,调和好的硅原料放进熔窑,经过30个小时的熔制,变成了一块块晶莹剔透的玻璃。再经过磨砂、抛光、切片、质检等工序,一块块特种玻璃基片将正式下线。



在2003年以前,我国用于航天器温控系统的OSR(二次表面镜)玻璃基片需要以每片300多元的高价从国外进口,不但价格贵,质量还难以保证。



“为了打破国际垄断,星箭公司下定决心拿出自己的产品,研发人员从配方、制造工艺等方面不断试验,每年将7%至10%左右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星箭公司董事长卢勇告诉记者。



实现国产化并非易事。卢勇介绍,航天玻璃首先要解决抗辐照的问题,保护航天器不受太空多种有害辐照侵害。在此前提下,还要实现减重,节约发射成本的同时为航天器携带更多的实验仪器设备提供空间。这就给研发带来了很大难度。



“抗辐照和减薄本身是矛盾的,减薄就会引起抗辐照玻璃能力不足、产品易碎。”卢勇说,为了在十几项“互相打架”的技术指标上寻求突破,科研人员进行了成百上千次的试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熔化、检测,最终研发成功并于2010年实现国产化,在质量稳定的前提下,价格降至国外的十分之一。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同类
贺州探索构建国内首个高端碳酸钙循环产业链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贺州讯(记者 骆怡 夏晓云 通讯员 陶建伟)12月初,在贺州市旺高工业区,广西华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宽阔的厂房里,一台目前贺州最大的立磨机正全速开动,将矿石研磨成粉体,再经过进一步加工,成为超

0评论2024-12-3151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