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有色金属行业状况(有色金属行业盘点回顾) 2008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首先,三大问题制约着国内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
首先,矿山原料的有效供给仍然是影响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在市场价格高企的刺激下,2007年国内原料供应增长较快,但矿山资源总量有限,有色金属原料供应总体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虽然国内氧化铝产量大幅度增长,国内氧化铝供应比重增加,但仍需进口大量氧化铝和大量铝土矿(2007年前10个月进口铝土矿1950.6万吨,全年进口铝土矿约2300万吨)。因此,主要有色金属原料的供应仍然是关系到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第一大问题。
其次,有色金属冶炼固定投资规模仍然过大。2007年有色金属行业固定投资结构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冶炼投资规模仍然偏大。有色金属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速明显回落,但铜、铝冶炼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仍然偏大且有回升迹象,应予以更多关注。
三是氧化铝项目投资热情高,产能增长过快。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电解铝产能的过快增长得到了抑制。但在氧化铝供应缓解、电解铝价格上涨后,暂停的电解铝项目是否会重新开工值得关注。由于市场紧缺,利润巨大,氧化铝建设热情高涨。2007年中国氧化铝产能约为2600万吨,预计到2008年全国氧化铝产能将达到3300万吨左右。在铜冶炼供需矛盾的影响下,现有主要铜冶炼骨干企业投资扩能愿望强烈。在市场高价的影响下,铅冶炼产能增长趋势明显。
第二,资源危机阻碍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
由于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有限性,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与需求的快速增长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中国虽然是有色金属生产大国,但不是资源大国。由于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冶炼产能盲目扩张,原料供应紧张。事实上,除钼、镁等少数品种外,我国可采资源储量只有10年左右,资源问题已成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最大隐忧。
目前中国需要进口铜、铝、铅、锌等四种有色金属。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有色金属消费市场,在全球有色金属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以铜为例。近年来,中国铜精矿和废铜的进口量逐年增加。2002年,中国分别进口铜精矿207万吨和废铜308万吨,进口铜原料超过国内需求的60%。因此,国际铜原料供应紧张将对中国铜冶炼企业产生很大影响。另据统计,2005年中国进口铜精矿406万吨,2006年进口铜精矿361万吨,同比下降11%。2007年前三季度,进口量达到334.79万吨,同比增长57.70%。2006年,中国进口废铜494.29万吨,同比增长2.50%。虽然中国铝土矿储量大,但质量低,导致生产成本没有竞争力。中国铝土矿储量仅占世界铝土矿储量的2.3%。但目前中国铝土矿产量占世界铝土矿产量的10%。早在2001年,中国就取代韩国和土耳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废金属进口国,近年来进口势头不减(2006年进口情况见下表)。据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委员会统计,2003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废金属(包括钢材,但不包括不锈钢及合金)共计280万吨,占美国此类废金属出口总量的30%;中国还进口了美国出口总量的79%的废铜、72%的废锌和49%的废铝。世界上最大的铝土矿在澳大利亚,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精矿在智利和南美洲。我国是有色金属资源“贫”国,铜铝资源储量不足。资源自给率是衡量有色金属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有色金属公司来说,资源储量越丰富,自给率越高,公司的毛利率越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在整个有色金属产业链中,上游的采矿和选矿的毛利率最高);不仅如此,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资源自给率较高的公司还可以分享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增长。对中国来说,金属资源是个大问题。如果我们只依靠国内资源,我们将在几年内耗尽铜。从国外获取资源将是中国的长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