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天源(002057)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公司所属行业的发展阶段
磁性材料作为重要的基础功能材料,下游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新能源车、风电、节能家电、电子、智慧城市等。近年来,我国磁性材料应用水平明显提升,产品档次明显提高。碳达峰、碳中和提高了降低碳排的紧迫性,在绿色发展背景下,磁性材料预计需求将持续井喷。据知名市场调研公司测算,中国磁材行业空间 2020 年约 1027 亿元,并将于2027 年达到 2357亿元,7 年复合增长率达 12.6%。
检验检测服务行业地域化特征较为明显,企业多集中于如建筑材料及工程、环境监测、机动车、电子电器、食品、医学检测等细分领域,跨地域、跨领域经营,市场份额大的行业龙头少。受近年国内政策开放及产业发展的推动,第三方检测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国内质量检验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不断上升,中国逐渐跻身质检行业的“世界大国”。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已突破5万家,营业收入超过4000亿元,年均机构数量增长超过10%,营业收入增长超过12%,我国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最具潜力的检验检测市场。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我国检验检测市场将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未来5年预计复合增长率达11.0%,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0 亿元,其中基建检测领域市场规模预估约1500亿元。
(二)行业地位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磁性材料产业拥有55,000吨四氧化三锰(其中:电子级四氧化三锰50,000吨,电池级四氧化三锰5,000吨)、20,000吨永磁铁氧体器件、5,000吨软磁器件、2,000吨稀土永磁器件生产能力,金属制品产业拥有70,000吨金属制品生产能力。公司是全球主要的高纯四氧化三锰生产企业,国内位居前列的永磁器件生产企业,国内具有一定行业知名度和较高客户认可度的稀土永磁器件生产企业,国内大基建领域内权威检验检测机构之一,国内金属制品行业领军企业。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主要从事检验检测科技服务业、磁性材料及器件产业。拥有较完善的磁性材料产业链,致力打造一流磁性材料综合供应商;检验检测业务主要聚焦铁路、公路、军工等大基建领域同时服务公司磁性材料、金属制品材料等新材料业务。
1.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主营产品及服务包括检验检测、稀土永磁器件、永磁器件、软磁材料及器件、金属制品材料等。
检验检测服务通过公司质检中心(国家金属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拥有 CAL、CMA、ILAC+CNAS、住建部见证取样/主体结构/地基基础/钢结构工程/城市桥梁资质、交通部综合甲级和桥隧专项检测资质、交通部公路工程甲级和公路机电专项监理资质、安全生产甲级检测资质、计量校准、司法鉴定、生态环境、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等近20个资质。拥有约8万平方米大型检测实验室,授权3000+标准、12000+参数的检测能力和经验,主要包括金属与合金类材料、线材及其制品、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电线电缆、矿用设备、水泥等建筑材料、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工程、钢结构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人防工程、特种设备、天然气管道、输油管道、航空航天、军民融合、军工基建、海上设施、港口、冶金、矿山、新能源、进出口等检测和校准服务。热门试验提供电子电气RoHS检测、金属材料耐腐蚀性环境试验、材料疲劳试验、材料燃烧试验、大型支座阻尼器检测、声屏障检测、大型结构抗风揭、可降解材料检测、无损检测、残余应力检测等。通过持续在全国各地增设立分子公司及办事处,形成后力强劲的辐射全国的检测服务网络。
稀土永磁器件产品是以铁、钕、硼以及少量的添加剂镝、铽等为原料烧结制成的钕铁硼产品,是目前市场主流稀土永磁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节能变频空调、工业节能电机、消费电子、轨道交通等领域。
永磁器件包括永磁铁氧体器件,是由铁的氧化物和一种或多种其他金属氧化物组成的具有亚铁磁性的复合氧化物,广泛应用于汽车相关电机制造、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新能源、大数据等多个领域。
软磁材料及器件产品包括四氧化三锰、铁硅粉、铁硅铝粉、锰锌/镍锌铁氧体、变压器等。其中,电池级四氧化三锰主要用于锰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锰锂,基本可以全面替代传统电解二氧化锰在电池领域的应用,电子级四氧化三锰是制备锰锌铁氧体等软磁材料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光伏、电子、家电、5G通讯、电力、充电桩等行业,也可用于光学玻璃、热敏电阻等功能材料;铁硅粉、铁硅铝粉等铁基软磁粉末可用于生产软磁金属磁粉心,广泛用于电子通讯、雷达、手机、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5G新基建、轨道交通等领域。
锰锌/镍锌铁氧体以铁红为主成分的磁性氧化物,适用于MHz段高频低功率工作场景,主要应用于电子系统,特别是各种电子变压器、电感器、滤波器等领域。
2.经营模式
公司采用事业部模式,按产品将业务活动组合起来,成立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管理部门。按照“集中管控,专业经营”的原则,处理公司与事业部之间的关系,各事业部均为利润中心,独立核算,能灵活自主地适应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并迅速作出反应,组织专业化生产,达到规模经济状态,充分发挥人力物力优势,既有高度的稳定性,又有良好的适应性。公司经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由于公司产品多是非标定制产品,公司实施以销定产的订单化生产为主的业务模式。
3.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6,237.23万元,同比增长5.7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977.38万元,同比增长80.75%。主要业绩变动原因为:
(1)检验检测业务发展态势良好,业绩呈现较大幅度的提升;
(2)磁性材料产业整体业绩提升,特别是四氧化三锰产品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3)参股公司经营业绩同比增长较快,公司投资收益同比有较大增幅。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坚持政治引领,为形成更好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坚强的保障
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公司党委坚持党对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坚持党建与中心工作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融合发展,坚持突出党建政治引领作用,以党建强定力、以党建聚合力、以党建增动力,为抓生产、拓市场、提效益、促改革等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构建了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职能监督有机贯通、互相协调的“大监督”工作格局,强化问责,确保公司部署的重要工作和改革举措落实到位,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2.科技创新和应用优势
公司作为科研院所转制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一批有经验的技术专家,在磁性材料、金属制品、煤化工、矿山水泥及冶金装备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多次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公司技术研发团队实力较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研发人员362人,其中1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设有院士工作站、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公司针对国家和市场当前和未来的需要,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报告期内,申请专利215项,其中发明专利115项;授权专利169项,其中发明专利45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专利501项,其中发明专利119项;软件著作权26项。报告期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项,主导制定团标1项。其中,由天津高盛钢丝绳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7个单位参与起草的国际标准ISO 4344:2022 Steel wire ropes for lifts — Minimum requirements Steel wire ropes for lifts — Minimum requirements《电梯用钢丝绳最低要求》于2022年12月正式发布。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编制,中钢集团郑州制品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9个单位参与起草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国家标准GB/T 223.54-2022 《钢铁及合金镍含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于2022年7月正式发布。公司已累计主导制订国家标准14项,行业标准10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4项,行业标准8项。
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借助“入选科改示范企业”的契机,以“十大科研项目”为主线,以各类研发项目为载体,加大研发投入,在“不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研发软硬件建设及创新人才团队培养”的探索过程中,扩大推行研发项目自治、开展揭榜竞聘活动,在承接卡脖子难题、科技成果转化、专利受理授权、获批各级政府项目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科技创新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3.平台建设及市场品牌优势
公司是磁性材料、金属制品、煤化工等方面的领先企业,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拥有国家金属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磁性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 6个国家重要创新平台,8个省部级创新平台,近年来承接近3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任务。报告期内,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务院国资委2021年度科改示范优秀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
公司是全球主要的高纯四氧化三锰制造商、国内位居前列的永磁器件供应商、国内权威的金属制品大基建领域检验检测机构、我国国防军工领域重要的金属制品研发制造企业和国内主要的芴酮产品出口商。
4.管理优势
公司各级管理团队年富力强,经多年的摸爬滚打具有资深的行业背景以及丰富的管理运营经验,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行业动态,把握市场机遇,制定发展规划;同时公司积极推进股权激励、员工持股、岗位分红、项目分红、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维度的中长期激励,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保证团队的稳定性,使得公司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5.改革优势
2020年4月以来,中钢天源以“入选科改示范企业”为契机,抢抓深化改革“窗口期”,通过科研机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加大资本运营、坚持市场化激励等方式深化改革,在主业经营、科技创新、机制体制转变、加强党的领导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